推動我國新住民語文課綱與中小學教學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14年1月7日 (二) 20:09由張正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緣起

基於以下三個緣由,此次課程修訂,應該將東南亞移民之母語納入我國課綱中,並積極對中小學推動其教學。

一、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尊重多元文化」的課程目標。

由於臺灣是一個移民組成的社會,促進國內各族群精誠合作,實為國本。所以十二年國教課綱的課程目標中揭櫫「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追求社會正義」,也所以,國內主要族群使用之語言:如國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皆已納入課綱中。

教育部100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在2,330,230名中小學生中,父母之一來自中國大陸者有69,044位,約佔3%,來自東南亞的有116,741位,約佔5%,並不少於原住民之學生人數。應將新移民母語也納入我國課綱中,如此課綱中要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追求社會正義」之目標,才不致淪為空言。

二、增益臺灣內部發展

由於社會發展都會化,所以臺灣目前的生育率已低到每位婦女生育1.05(民國97年)-1.26(民國101年)之間。而要維持替代人口的水準,須達每位婦女生育2.1個子女數。所以移入人口及移入勞動力是目前我國補注人力的重要來源之一。也就是因為這樣,臺灣目前才會有四十餘萬東南亞移工、及十餘萬東南亞新住民。

這些新移民同時也增進了臺灣基因庫的多樣性,改善了臺灣的人口品質。新移民的子女們也成為了我們的同胞,以及榮辱與共的伙伴。

為了讓新移民感受到他們是臺灣的親人,覺得被平等對待,我們需要將其母語納入國教課綱中。

再者,融入並借重多元文化,一向是臺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元素。然由於歷史因素,臺灣目前深受美、日、歐等強勢文化影響。如果加速對東南亞文化的吸收與內化,對增益臺灣的創造力,完善臺灣的社會發展,將會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歡迎她/他們「成為我們」,我們也需要將新移民母語納入國教課綱中。

三、拓展臺灣的對外發展

基於以下理由,臺灣的對外發展必須重視東南亞:

  1. 東南亞仳鄰臺灣,是我國的鄰居,彼此在商貿、旅遊上還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2. 東南亞的人口與中國相若,但生育率高於中國。
  3. 東南亞地形多樣,生態與其他天然資源不亞於中國。
  4. 東南亞各國對我國沒有領土野心,兩者深度交往並沒有政治風險。
  5. 東南亞和臺灣皆有南島語系原住民及華人,在血緣及文化上關係較歐美更為密切。
  6. 東南亞是臺灣文教輸出的理想目標。

鑒於上述各點,臺灣宜有完整全套的東南亞關係拓展政策,包含商業、貿易、旅遊、投資、文教、外交等面向,而將東南亞新住民語文納入我國課綱中,一可以溫養兩者的溝通人才,二可以釋出善意拉近兩者間的情感,大有助於增加整體東南亞政策之綜效。而且累積下來的政策資本不但對我們這一代有用,對下一代也有用。

現況概述與問題分析

新一波的民主化與說母語運動

人口素質的誤解

真正的國際化

隨著民主化進程的發展,多元文化已逐漸成為台灣社會追求的重要價值之一,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第十條第九項中,便明確指出「國家肯定多元文化」,而此民主化過程,原住民、客家、閩南社群所推動的「說母語」運動,是促成現今重視多元文化價值的重要推力。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跨國境的遷移已成為不可逆的世界趨勢,而台灣的人口組成隨之更為多元,其中對台灣未來發展影響最鉅的是數十萬的新移民,他們多數為來自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的女性,是台灣公民的配偶,亦是許多下一代台灣人的母親。

過去十餘年來的新移民二代,已在學校體系中佔有不容忽視的比例。根據教育部100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在2,330,230名中小學生中,父母之一來自中國大陸者有69,044位,佔3%,來自東南亞的有116,741位,佔5%。若將國中與國小區分開來,則在873,226名國中學生中,父母之一來自中國大陸者有12,320位,佔1.4%,來自東南亞的有19,473位,佔2.2%。在1,457,004名國小學生中,父母之一來自中國大陸者有56,724位,佔3.9%,來自東南亞的有97,268位,佔6.7%。

隨著這群媒體稱為「新台灣之子」的新移民之子女就讀人數增加,各種關於這些孩子有發展遲緩、發展能力較低的報導於民國101年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教育單位也十分擔憂這群孩子將造成台灣未來「人口素質」降低,紛紛提出解決方案。然而,種種關於「新台灣之子」問題的報導,皆缺乏紮實的研究基礎,卻在刻板印象和認知錯誤的情況下,造成資源錯置。事實上,最新的研究顯示(????),外籍配偶子女的「品質」並不低於父母皆為本國籍之兒童。依據過往研究顯示(????),唯一有差異的是,部份外籍配偶的子女在語言發展的速度較慢。然而,問題根源是,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往往因其母語不受台灣社會接受與重視,而其中文程度又無法完全表達,使得她們與子女的互動受到限制,而可能造成幼兒初期語言發展較為遲緩的問題。然而這並不能推論為外籍配偶素質低落,反而因以此來反省台灣未能接受多元文化,鼓勵新移民子女說母語的事實。

許多國內外研究成果都顯示,兒童的教育若以母語為基礎,將有助於對父母的文化認同,進一步幫助子女的人格發展。且根據許多新移民團體多年的經驗,新移民教育子女母國的文化與語言,對親子關係、子女的學習皆有非常大的幫助。此外,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化早已成為教育目標之一,在民國102年年底教育部公布之人才培育白皮書中,「強化學生國際競爭力」便列為四項目標之一。從國際化的角度來看,新移民子女應佔有先天的優勢,然而,過去的教育環境未將其母親的母國語言和文化視為優勢,鼓勵新移民子女學習母語和認識母親原生國之社會與文化,反而將他們母親的語言和文化視為問題,造成新移民子女受到污名化,而台灣社會也失去了國際化的契機,更違背了過去三十年來民主化過程所建立之尊重多元文化與重視母語之社會價值。

為落實「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以及延續民主化過程中原住民、客家、閩南社群所推動的「說母語」運動的精神,將新住民語文納入12年國教課綱乃面對全球化與國際趨勢下的當務之急。我們應扭轉過去將新移民子女及其母親視為問題的錯誤認知,改以更開闊與前贍性的「優勢取向」(advantage approach),創造新移民子女學習母親的語言和文化的教學環境,在課綱中加入「新住民語文」,進而落實在教學現場,此不僅彰顯台灣社會對過去「國語政策」強壓方言的真誠反省,也為下一代奠立更好的國際化視野。

課程目標與願景

我國社會經過長期發展,在人口組成上,新住民人口比例亦逐漸增加。著眼於追求社會正義、肯認差異、尊重多元文化的觀點,以及學生適性揚才的教育理念,多元文化及族群教育乃是國民基本教育的重要課題與教育政策目標。

若能順利實施此一課綱,將可達到以下願景:多元、共榮、國際化

故,本課程宜以下列三點為目標:

(一)習得東南亞生活化語文,惟著重於「聽、說」的能力,而非強調「讀、寫」。

(二)融入生活化元素。生活化的元素包含:食、衣、住、行、育樂、家庭與社會、習俗與節慶、氣候、生態與動植物等。

(三)促進對東南亞的理解。

發展策略

課程教材

(一)擬定1-12的新住民(語言)(課程綱要/領域課程綱要)

目前在國民中小學之新住民語言教學,因尚未於課程綱要內建置各學習階段之能力指標及學習內容,因此各校大多以文化體驗的活動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也讓新住民的學童在母語的學習上產生片段不連貫的情況。為培養學習新住民語言(母語)的能力,應擬定1-12新住民語言課程綱要,以作為課程設計之基準,並視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妥適規劃學習階段及內容,並將新住民語言課程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國民中小學與後期中等教育之必/選修課程(前六年為必修,後六年為選修),並對授課節數進行整體研議,以涵養學生以文化理解為內涵的新住民語文學習,並培養聆聽、說話的基本溝通能力。

(二)新住民語言教材的編印與研發

符應課程綱要精神與內涵的教材是新住民語言教學的主要依據,它應根據新住民語言之學科任務、文化與語文學習之知識技能體系,以及符合學童認知發展來編選和組織適當的學習材料,除了以教科書的形式來具體表現之外,亦可彙編相關的繪本或有聲書等。

整體言之,新住民語言教材應具有以下5C特性:

1.溝通(Communications):以溝通、互動功能為主導,並重視真實語境的人際溝通。

2.文化(Cultures):體認跨文化的內容與意涵。

3.貫連(Connections):貫連其他學科學習內容。

4.比較(Comparisons):比較語言文化的特性

5.社群(Communities):與社群文化及國際資源結合。

(三)建置教材、教具等統整機制

為解決新住民語言補充教材不易取得之困境,建議採取下列措施:

1.成立專責單位彙集各部會、大學、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研發之語音數位教材,作為教師教學補充教材或輔助資源。

2.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製作或購置適齡之在地化新住民語言補充教材,作為搭配教科書或自編教材使用。

3.鼓勵直轄市、縣(市)政府及學校教師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選擇或自行編輯合適的教科用書和教材,藉以彰顯在地特色,讓新住民語言教學符合在地及學生所需,有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成效。

4.鼓勵直轄市、縣(市)政府鼓勵現場教師及學校建置新住民語言教材分享平臺,以達老師個人、校際之間及縣市共享新住民語言教材資源。


師資

當下師資確實不足,不過任何一門新學科剛剛開張時,不都如此?如果今天在課綱裡訂下目標,自然能發揮導引作用,吸引有志者修習東南亞語言教學。除了已經通曉中文和母國語言的新住民之外,近年大量前往東南亞擔任志工的台灣本地青年,亦為師資來源。

(一)增、修訂教育部相關法令規章

1.增/修訂「新住民語言能力認證作業要點」、「國民中小學新住民支援工作人員語言能力檢核要點」、「增置教師員額要」、「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法」以積極引進專業教師及人士,以協助推動新住民語言教學。

2.訂定教育部「提升國民中小學新住民語言教學成效實施計畫」及「補助各縣市推動國民中小學新住民教育要點」,以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之理念和內涵。

3.增/修訂「國民中小學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指導員設置要點」,以加強推動新住民語言之教學、推廣及研究。

4.增/修訂「國民中小學開設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選修課程應注意事項」辦法,以確保學生選習新住民語言之權益。

(二)職前培育

1.配合新住民語言課程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實施,進一步研議制定「語言領域-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國民中、小學教師加註「語言領域-本土語言/新住民語言」專長專門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規劃培育新住民語言師資及核發新住民語言教師證書之可能性。

2.就開設學士後新住民語言課程學分班事宜,提請「師資培育審議委員會」進行研議,以擴大師資來源。

(三)在職進修

1.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針對學校現有編制內師資任教新住民語言課程之意願進行調查。彙整學校師資需求資料後,陳報教育部作為辦理認證、研習規劃之依據。

2.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宜針對有意願教授新住民語言之代理、代課教師辦理增能研習。

3.對於尚未取得教師認證但有意從事新住民語言教學之人員,教育部應規劃認證方式,並盡速執行認證培訓,以提供十二年國教新住民語言教師之所需。

4.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運用新住民教育計畫經費培訓新住民語言教學人員具備使用教學輔助媒體之教學觀念及能力,以能隨時因應教材的變化提升教學成效。

5.各校應善用教育部補助款項規劃辦理自主學習圈或專業學習社群,透過授課教師經驗交流以提升教學品質。

(三)專長進用及授課

1.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訂定獎勵措施,鼓勵新住民語言教師員額不足之學校優先進用通過認證之教師,並優先安排教授新住民語言課程。

2.學校未有充足人員可教授新住民語言課程時,可由通過認證或具有新住民語言相關系所畢業之人員,依《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進行聘任,以廣納優秀人才。

學生學習

教育體制一旦認可「媽媽的話」,絕對有助於親子關係,新住民媽媽將不再是「國語說不好」的媽媽,而是擁有「特殊能力」的媽媽。而瞭解某一種東南亞語言的台灣下一代,要是未來有機會前往當地經商、旅遊、求學,將不至於如這一代的台灣人,因為語言障礙而困難重重。

對於母親不是東南亞新移民的台灣下一代,校園中的東南亞語言教學也有其優點。多會一種語言,就等於替自己多開了一扇窗。即使沒有認真學,但因為從小就知道東南亞語言的存在,知道了「國外」不僅僅指西洋歐美,這樣的孩子,肯定會比目前的台灣成年人更全面的國際觀,不會以為所有的「外國人」都是美國人。

(一)提升教學與評量的品質

1. 在12年國教中,新住民語言教學之目標仍應聚焦在文化與語言統整的學習,並順應學童身心身發展加深加廣,讓學生皆有機會進一步習得自身母語文化之語言底蘊。

2. 應針對本土語言教師,提供深化母語文化經驗的輔導與再學習,並提供母語教育「教學策略」的輔導研習。

3. 應鼓勵學校多使用新住民語言的影音素材,連結各學習領域課程作為教材,讓母語的使用不只在生活中,也在其他領域的課程裡。

4. 遴選優良之新住民語言教學案例(最好是具有教學創新並能連結跨領域課程和學校本位特色的案例)予以獎勵,並透過「教學觀摩」的方式,讓其他學校也能開創自己的本土語言特色教學。   

(二)建置教學輔導體系

5. 提升新住民語言教學與評量成效列入中央及地方輔導團語文學習/領域本土語言/新住民組年度工作重點項目。

6.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辦理學校行政人員政策座談,加強宣導新住民語言法令規章(如教育部相關政策、開課注意事項、本土語言教學Q&A)等,以充分尊重學生語言選擇權。

7.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精進新住民語言課程計畫審核機制,並落實學校課程計畫之實施。結合縣市新住民語言指導員、輔導團員到校訪視,以瞭解辦理情形及協助教師提升專業知能,於課程計畫中明訂多元評量方式,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8.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發展新住民語言教學評量輔導紀錄表,提供現場教師自評參考,並由縣市新住民語言指導員實地到校輔導時依實際觀察結果填寫。

9.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建立教學輔導機制,定期擇定學校進行訪視並予以協助輔導。

10. 針對各縣市少數語言教師進行系統性培育,建立系統性培育機制,引入社會資源轉為學校資源,無論是提供薪資擔任授課或招募義工推展母語日活動,研擬解決策略。

11. 針對新住民語言支援教師,提供教學策略和教學媒材的增能培訓,並提供母語文化深度體驗的輔導研習等,讓新住民語言的教師都能更具備教學策略。

(三)辦理多元學習活動

12. 鼓勵國民中小學每周規劃一日為母語日,積極營造母語之情境,以促進族群融合。但母語日的實施不應淪於形式,而應透過真實的活化教學情境,讓母語也成為主要教學語言的一種。

13. 應利用寒暑假辦理可連結新住民語言之科學營、文化營等,連結跨領域的生活體驗,規劃深度文化體驗的營隊。

14. 規劃相關的母語文化體驗課程,設計可以引發孩子們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案與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學習意願。

15. 針對學校外的社區即是「新住民語言」學習場域,應鼓勵中小學建立新住民語言之「社會學習場」,讓社區生活資源可以變成語言教育和文化學習的一環。

16. 針對缺乏新住民語言生活社區的中、小學,則應鼓勵透過「學校交流」的教學策略,多利用戶外教育、校外教學的方式,進行跨文化的體驗學習,以深化新住民語言的學習。

配套與推廣

強勢語言和弱勢語言不能一概而論。對於主流社會崇尚的強勢語言,你不要學生去學,他都會自己想辦法學,商業力量也不會坐視這塊大餅。學習東南亞語言雖然極具正當性,但是該語言在台灣畢竟是弱勢,除非以政策強力引導,否則可預見其收效甚微。

(一)促成學校轉型成新住民語言學習中心

輔導學校轉型為社區學習中心,在學習中加入新住民語言的課程。

(二)鼓勵民間參與新住民語言發展與推廣

促進民間組織積極參與,首先應致力宣導,激發其認同,以求達成共識;其次,要提供誘因鼓勵,使其積極投入;再次,要做資源整合,將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避免重疊與浪費,使每個組織均能發揮所長。

(三)加強建構新住民語言學習環境

擴展公民營廣播電臺、電視的新住民母語教學節目、及提供上網學習新住民母語的機會或大量提供有聲書、教學光碟等自學教材,鼓勵語言中心開設大眾化學習新住民母語的課程,並進行分級的本土語言檢定,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

(四)整合各部會資源共同推動新住民語言學習

內政部與教育部、直轄市、縣(市)政府共同推動重點工作要項

1 成立推動委員會、中央輔導團、區域諮詢小組

2 建構區域輔導及各類合作夥伴網絡

3 補助地方政府推動專案業務費用

4 辦理幸福火炬行動關懷列車---多元文化幸福生活講座

5 辦理新住民多元文化宣導及業務推廣

6 火炬計畫成果研討、表揚績優人員及機關學校

7 辦理新住民幸福家庭生活短片競賽

8 辦理多元文化繪本親子共讀心得感想甄選

9 辦理新住民多元文化美食競賽

10 編印新住民母語學習教材及CD

11 辦理新住民及其子女培力與獎助學金

12 編製火炬計畫工作實錄

13 辦理新住民母語競賽

14 印製多語多元文化繪本

15 輔導活動

16 親職教育研習

17 多元文化或國際日

18 教師多元文化研習

19 華語補救教學

20 編印或購買多元文化教材、教學手冊及材料

21 母語傳承課程

22 多元文化教育優良教案甄選

23 教育方式研討會

參考資料

張正:當媽媽的話進入12年國教課綱

當媽媽的話進入12年國教課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983

張正,四方報前總編輯2013/10/8

下課時間,同學們趴在二樓走廊的欄杆上向下張望,一位高鼻深目金髮冉冉的男子經過,有人喊了一聲:「哈囉!美國人!」男子回頭揮手笑笑,我們嘻嘻哈哈很得意。老師不知何時出現在我們身後,說:「他是『外國人』,不一定是『美國人』。」 這大約是我小學二、三年級的事。 怎麼這麼傻,把所有的西方人都當成美國人?莫怪小朋友,我們只是耳濡目染。即使到了現在,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周圍的談話,或者看看談話性節目,「國外」、「外國」、或「外國人」這樣的字眼被使用時,最常指的仍是美國,或泛指北美和西歐,最多再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先進」國家包含進來。 那,非洲、中南美洲、西亞、中亞、東南亞等其他的「國外」或「外國」,該怎麼稱呼呢? 台灣長期籠罩在歐美日等強勢文化之下,有所偏食、斜視,在所難免。不過前幾天,立法委員林佳龍建議將新住民的語言納入12年國教課綱,教育部長蔣偉寧回應:「大方向我支持。」善哉!這將是改造台灣體質的大好良機。課綱若真能朝此大方向修訂,不管從左看、從右看,看現在、看未來,都有極大的正當性與急迫性。

  • 媽媽的話入課綱,正當且急迫

首要的正當性與急迫性,是此舉對於台灣目前四十餘萬東南亞移工、十餘萬東南亞新移民及其子女的影響。 雖然台灣社會同意不該歧視、人情味不該區分國籍貧富,尤其對於新移民及其子女,更在理性上歡迎她/他們「成為我們」。但不可否認,多數的東南亞新移民與移工,仍是台灣的社經弱勢。她/他們的文化,以及與文化並存的語言,並沒有受到台灣主流社會的重視。 若能藉由此次12年國教課綱修訂的機會,在課綱中加入「新住民語言」或「東南亞語言」的字眼,進而落實在教學現場,不僅意謂著台灣「正視」東南亞移民與移工的存在,也算對於當年「國語政策」強壓方言的真誠反省。 再將焦點放在新移民子女身上。教育體制一旦認可「媽媽的話」,絕對有助於親子關係,新住民媽媽將不再是「國語說不好」的媽媽,而是擁有「特殊能力」的媽媽。而瞭解某一種東南亞語言的台灣下一代,要是未來有機會前往當地經商、旅遊、求學,將不至於如這一代的台灣人,因為語言障礙而困難重重。 對於母親不是東南亞新移民的台灣下一代,校園中的東南亞語言教學也有其優點。多會一種語言,就等於替自己多開了一扇窗。即使沒有認真學,但因為從小就知道東南亞語言的存在,知道了「國外」不僅僅指西洋歐美,這樣的孩子,肯定會比當年的我有更全面的國際觀,不會以為所有的「外國人」都是美國人。

  • 東南亞語教材師資,不是問題

當然要考慮目前缺乏的東南亞語言教材與師資。不過,這都是不難克服的技術問題。 所有的東南亞新移民語言(越南語、泰語、印尼語、菲律賓語、柬埔寨語、緬甸語)皆是拼音文字,會拼就會唸,比起中文漢字,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而東南亞各國也都有完整的語言教材,中國大陸亦早已起步。我們以該國的語言教材為藍本,參考中國大陸的經驗,改編為適合台灣的語言教材,絕非難事。 至於師資,當下確實不足,不過任何一門新學科剛剛開張時,不都如此?如果今天在課綱裡訂下目標,自然能發揮導引作用,吸引有志者修習東南亞語言教學。除了已經通曉中文和母國語言的新住民之外,近年大量前往東南亞擔任志工的台灣本地青年,亦為師資來源。從現在開始準備,等到民國107年課綱正式上路,肯定已萬事具備。 最大的技術問題,則是「時數」。如何在現有的時數裡東挪西挪,分給東南亞語言一杯羹?有人主張,以社團時間或彈性課程的「市場機制」,讓家長或學生自行決定要不要學新住民語言。我認為萬萬不可。 強勢語言和弱勢語言不能一概而論。對於主流社會崇尚的強勢語言,你不要學生去學,他都會自己想辦法學,商業力量也不會坐視這塊大餅。學習東南亞語言雖然極具正當性,但是該語言在台灣畢竟是弱勢,除非以政策強力引導,否則可預見其收效甚微。

  • 面向東南亞,替台灣開一扇窗

不管就國際政治、商貿旅遊、文化血緣等各個層面,台灣都沒有理由不重視東南亞。無奈台灣長期籠罩在歐美日等強勢文化之下,以致於忽視了我們的東南亞鄰居。 時至今日,東南亞不僅是台灣的鄰居,更是台灣的親人。教育是最需要前瞻性的志業,「媽媽的話」如果真能進入12年國教課綱,將有機會修正我們長期向強勢語言文化的傾斜,提醒我們平等對待和台灣榮辱與共的數十萬移民移工,這不僅是為了下一代著想,也是為了我們這一代。

2013-10-08台灣立報,張正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