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未來實驗教育機構」談自主學習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23年12月26日 (二) 08:11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丁志仁 2023.12.26

本日流程

  1. Etherpad 使用說明
    • 用瀏覽器開新頁,網址:http://twees.info:9001/p/future
    • 進入共筆頁密碼: ggp / u86651339i
    • 找到圖示 ,並點擊它。
    • 在彈出視窗中寫上自己的名字。
    • 點擊代表色大圓點,修改代表色並「儲存」。也可以不改代表色。
    • 再點擊一次 ,讓它收納歸位。
    • 開始寫。
    • 如果想要「貼圖」,請將圖照的完整「網址」貼於新的空白行內。
      --------------------
  2. 自主學習四大元素
  3. 【對話一】
  4. 兩種典範下師生關係的比較
  5. 【對話二】

自主學習四大元素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1. Q:什麼是自主學習的四大元素?
    A: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右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2. Q:自主學習是「自己學習」嗎?
    A:不是,群學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原因有二:其一,學習者的主體,在最底層其實蘊涵著自我與群我兩種成分,一味以自我去理解會造成曲解;其二,以當前知識、技能折舊之快,只有「學習社群」透過協作才有辦法因應。
  3. Q:自主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嗎?
    A:不是。教學典範練得再厲害,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因為
    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
    必然會同時涉及「技術選項」、「人際關係」、「意識型態」三個面向的改變。
    在「技術選項」方面,學習靠硬灌是不行的,自主學習會儘量:
    1. 讓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包括學什麼和怎麼學。最進步的作法就是讓學習者「組課」。
    2. 會善用水平整合,引導學習者進入「討論模式」;讓學習社群的成員特質互補且能相互糾錯;用協作進行平行操作;用乘法協作取代加法協作。結果是即使普通、平凡的同學也會變得更厲害。
    3. 排課則傾向多個小時連排,增加學習安排的彈性。
    4. 常常用 OST 導出「智群」,使得方案靠譜,更具可行性。
    在「人際關係」方面:
    1. 自主學習會降低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由資深學習者對資淺學習者進行陪伴、嚮導、教練。
    2. 「立約承責」是須要反覆強調的關係基礎。
    在「意識型態」方面,自主學習認為:
    1. 「剛好比最好更好」。
    2. 群學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經常會成為學習社群中的最佳化適應策略。
    3.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4. Q:帶領自主學習有要領嗎?
    A:有,提高學習者的高度是自主學習典範的第一要領。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學習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學習的英雄。能夠這樣子做,帶領自主學習就會如順水行舟;相反的,讓同學覺得自己只一個沒能力承擔的小屁孩,帶領學習會如逆水行舟。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所以說「金字塔化」是自主學習的天敵。相反的「均優化」會生出很多有高度的位置,是適合自主學習的社會結構。
  5. Q:自主學習是一種更成功的學習模式嗎?
    A:不一定,自主學習其實常常會被搞砸。在學習社群中不是只有好事會共振,壞事一樣會共振。有別於傳統教學模式,群學關係中個人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不只影響他自己,也會強烈影響學習社群中的其他人。學習社群總是會變成這樣:有人會丟出一些負能量(無所謂、抱怨、找麻煩……)到整個學習社群,而學習社群中也會有人提供正能量(溝通、協調、願意多做一些……)來中和這些負能量。只要中和之後,還有一些些正能量剩下,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上發展。但是如果中和之後,是負能量比正能量多一些,哪怕剩下未中和的負能量不多,整個學習社群就會螺旋向下發展。
  6. Q:什麼人都能來帶領自主學習嗎?
    A:本身是好的學習者,才能來帶領自主學習。這種人會提高自己的「後設能力」,也會不斷提高自己生命的維度,想辦法為自己找一個適合框架,不斷吸收經驗再建構,讓框架成長,容納更寬大的人生,包容自己也包容他的同學。

兩種典範下的師生關係的比較

(一)傳統典範下的師承關係

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

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

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

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

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

(二)自主學習典範

1.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必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

2.「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也能相互糾錯

3.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

4.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

5.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

名詞解釋:

  • 資淺學習者:就是指同學。另一個相對稱謂「資深學習者」就是指老師。
  • 群學中的共振:
    1. 共振一,討論模式:人在「獨自創作」時與「群內成員間相互響應」時,兩者大腦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後者會讓大腦井噴出更多的想法。
      這種相互響應,語言文字有之,但有更多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這些「非語言文字的相互響應」有些科學已經弄明白了,有些科學還沒有弄明白。所以實體互動比線上互動的相互響應好非常多。
    2. 共振二,相互糾錯:群的經驗總和,遠大於單一成員的經驗。在善意與相挺的情境下,源自單一成員相對有限經驗的盲點與錯誤可以被「群」糾正。
      1. 這需要更多時間以供成員間相互核對。越倉促這個功能就不明顯。
      2. 這也需要成員間「看破又願意點破」,沒有破冰的群這個功能也不明顯。
      3. 由同群成員共建的「資源池」就非常重要,它可以橫向累積(跨成員),也會縱向累積(跨時間)
      4. 從「可信」的「資源池」提取經驗與知識,相較於直接從網際網路中提取,過濾掉了大量的惡意與刻意操弄
      5. 群的經驗有效整合,越能對抗網路上知識的高速折舊。維基百科對抗知識折舊的能力,就遠大於我們每個人。
        而這方面英文維基百科又遠超中文維基百科(為什麼會這樣?)科學條目又遠超非科學條目(為什麼會這樣?)
    3. 共振三,平行運作:就是「基於比較利益的協作」,「老天給人兩份本事也不會給人兩份時間」。「『分工協作』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2」
    4. 共振四,「『安全』和『信任』」。「安全」靠感情,但被騙過之後,很難再恢復信任,是屬於多輪博奕,這部分是「理性」 。「『相挺』讓每個人行動都更容易1」。
    5. 共振五,立約承責。使權責相符,避免外部性放大導致「公共財的悲歌」(對於公有資源都只想無節制的消耗,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或遵守約定)、「搭便車」的情況發生。
    五種常見的群內共振,有一個口訣:討論,糾錯,相挺,協作,立約承責。討論,糾錯算一組;相挺,協作算一組;立約承責自己算一組,三組構成一個三角形。
    以上這五種共振越活化,成員之間的「乘法協作」就越明顯,而「群我」就會越真實具體,越遠離用「故事」虛構出來的「共同想像」。大家也會覺得這個「群我」主體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而不只是把某個共同想像當成達成目的工具。如果群我只是工具,那麼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是可以被貶抑和踐踏的。
    群學生態系之下,會有兩項常見的發展:
    1.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常成為群內個體我優勢的多輪博弈策略,無須說教。
    2. 「群的成敗由大家共同承擔」,因為不是正能量會共振放大,負能量一樣會共振放大,不自救「群」會瓦解,不會有人來救你們。
  • 行動學習:是指同時具備「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三種元素的「任務驅動式課程」。
  • ♡個體我和群我互為主體:
    1. 主體,本身即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
      不只是完成某些目的工具,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
      可以被貶抑和踐踏和無底線的利用。
    2.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是一個個主體,
      而不只是被伙伴利用的工具,
      也不只是達成整個團體榮譽或利益的工具。
    3. 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相互承認彼此的主體性。
    4. 「群我」也是一個主體,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被愛、被尊重。而不只是方便大家合作的「一套假想」。它多於所有成員主體簡單的相加,所以才能引發成員間的彼此「共振」。
    5. 個體成員對「群我主體」有共識。
    6. 在探索方法上,請在組課過程中,除了看表面上發生的事情之外,還去看「表象之下」的權力與情感流動。不要外求於文章和書籍,因為連「有沒有主體這回事」,都充滿了歧義。你會迷路。
  • 加法協作:指共同產出,由群內成員貢獻後簡單匯整混加,同群伙伴沒討論也行。
  • 乘法協作:指產出如未經群內伙伴討論、綜整即無法形成。伙伴間有「共振」發生。
  • ♡以社區大學組成電影社為例,解釋「加法協作」與「乘法協作」。電影社社長,將十幾位成員分組,分為愛情、飲食、藝術等組找電影片單,開始時最容易的辦法常常是叫每一個人交出兩部電影片單,然後湊出整組的片單,彼此間沒有進入「討論模式」,這就是典型的「加法協作」。
    後來社長修改規則:每組除了交出片單之外,還要交一篇「導讀」,說明片單中各支影片彼此的關係,「導讀」的內容須要組裡大家都同意,並且向全電影社進行說明。
    這一點改變,就使各組進入了「討論模式」,並且產生了「乘法協作」,引起伙伴間的「共振」。

微進展: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

階層名稱提供方法數
在單一活動中6
在單一課次中5
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10
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10
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16
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

(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

  1.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1.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2.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3. 再輪流補充
    4.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2. 討論【自造+選擇】
    1. 全班討論
    2. 分组討論再回來
    3.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4. 討論如何討論
    5. 辯論
    6. 互評或自評
  3. 遊戲【自造+選擇】
    1.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2.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3.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4. 書寫【自造】
    1. 自由書寫
    2. 寫便利貼
    3.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4. 共筆(Etherpad)
    5. 問卷
  5. 輪流分享【自造】
    1. 相互訪談
    2. 抽卡牌
    3. 觀影
    4. 閱讀
    5. 書寫
    6. 討論
  6. 身體活動【自造】
    1. 角色扮演
    2. 場景演出
    3. 即興戲劇
    4. 實驗
    5. 舞蹈
    6. 手作

(二)在課次中

  1.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2.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3.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4.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5.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1.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2.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3.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4. 催化五種共振:
    一、討論模式(討論)
    二、相互糾錯(糾錯)
    三、平行運作(協作)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5.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6.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7.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8.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9.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10.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今日實驗教育,明日公共教育